相信你一定深有体会

还记得当年从哪个版本入行的么? 来自深夜小编 CG文章_CG资源

相信你一定深有体会

*文章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CG世界」
文/索菲亚·嘟胖


人在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瞎琢磨。比如这两天无聊的时候就在想啊,做咱们这行的,每天心里最为关心的,除了吃什么喝什么之外,就是电脑里的这一堆软件了,3ds Max、Maya、Nuke、Houdini等等吧,基本都是人生的主要道具,大家没日没夜地思考该怎么玩才能让自己这点手艺活变得更溜。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软件升级换代,秃顶也指日可待。

忆当年乌黑长发小伙,叹今日锃亮秃头老朽


给张图,自己体会一下“我陪你变强,你陪我变老”的奋斗史。眼见着手里的工具一点点强大,想当年自己头发浓密时,他们也曾有过年幼的模样。这些都得益于各个软件背后的“老父亲”,比如拥有Max和Maya的欧特克·自动桌(又名“欧记·自动桌”,下文简称“欧记”),大家更熟悉的是他英文名Autodesk。



从1982年开始,“欧记”陪伴着他的娃们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设计师和内容创作者,见证这些邻居艺术家成长的同时,自己也逐渐成为世界领先的数字内容创建工具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提供专家。作为全世界大佬级别的软件公司,用户目前已经遍及185个国家。我们最熟悉的用于3D动画、建模和渲染的3ds Max;可以创建炫酷3D效果的Maya;以及在设计绘图行业使用广泛的AutoCAD都是他家手心手背的孩子。So,今天走的是回忆卦,不追热点啦,就来带着大家回顾一下这几个孩子是怎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3ds Max到现在已有小30岁了吧,靠着强大的技能、高效方便的算法、无限包容的插件支撑、亲民的Maxscript资源被设计师和艺术家广泛应用于建筑、游戏、电影、动画等多个领域。


话说,一开始3ds Max这孩子并不叫3ds Max,它有一个看上去很潮流很唬人、一不留神就能挤进全球知名VFX工作室排名的曾用名:3D Studio。


时间嗖嗖嗖退回到1988年,一位名叫Gary Yost的小伙子(虽然他1959年生,但当时确实才28/9岁)成立了The Yost Group公司,作为一家之长带领团队基于MS-DOS平台创立了3D Studio Prototype(原型/雏形),从小长在“欧记”。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他还只是个小北鼻。 


Prototype出生这年没赶上好时候,条件过于艰苦,设备本身就贵,运行设备更贵,在咱们现在看来就相当于“你买得起车还得养得起车”,在加之其他问题吧,当时它的生身父母Yost团队只要了这么一个小孩。


▲图片来自Inspiration Tuts


两年之后,1990年3D Studio大一些了,被正式领到各位乡亲邻里见面。到了4岁的时候(1994年3D Studio 4),抱过他的邻居已达百万人(不包括没经过“欧记”家长允许就偷抱孩子的坏邻居),受欢迎程度远超其它类型的3d软件。 


可别忘了,这孩子的基因是DOS的。随着Windows的普及以及各类3D软件向Windows靠拢,1996年Yost Group团队果断更改了3D Studio 的DOS属性,使用全新的Windows NT对他进行了重写,改名为3D Studio Max 1.0,由当时欧记家里负责媒体娱乐的亲戚Kinetix照看。这1.0可了不得,他就是咱们现在所用Max的祖先级长辈。


▲图片来自Inspiration Tuts


正是在这一年,3D Studio Max1.0为90年代中期的低成本3D制作,特别是游戏制作开辟出了巨大市场,也让当时更多设计师的工作生涯更为轻松,毕竟他们能够负担的起Max当时的身价了。如果您亲身体验过第一版Max带来的乐趣,那可巧了,今年您至少得快40岁了,是吧叔叔?


咱们接着说故事哈。3D游戏制作市场迅速扩大,不仅为“欧记”带来了商机,还带来了竞争。一个名为Alias的大师想要占尽游戏、可视化制作、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市场先机,调教出了名为Maya的孩子,但最后还是落得个家境窘迫的下场,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欧记”,这些都是后话,我们一会儿会在Maya部分细聊。


▲图片来自Inspiration Tuts


从功能上来说,Max1.0极大地改进了重要的导出功能,引入了新的建模和特效功能,与之前MS-DOS的自己相比,绝对是跨越式、突破式、里程碑式的段位晋升。 


1997年,3D Studio MAX R2的功能比Max1强大了好几倍不说,还能用“插件”这个神奇的物件来打怪了,增加了NURBS建模、光线追踪计算、内建MaxScript语言等技能,基本占据了3D动画软件市场的主流地位。 


1999年3D Studio MAX R3的工作效率更加快速和便捷,可定制操作环境、有机建模技能也很厉害。不过这是亲戚Kinetix单独抚养Max的最后一次,后来K就与“欧记”买来的Discreet Logic(现在人家已经是全球第四大PC软件大佬)重新建立了家庭。随着新家庭的组建,很快就有另一件事情要发生:要给娃改名字了。


有人见过这个版本么?举个手我看看,估计少之又少。我当时学的是R2.5版本,在一个小工作室花了300块学的。


▲图片来自Inspiration Tuts 


2000年Max改成了Discreet3ds Max 4。除了2001年空档期之外,02、03、04年Discreet先后3次领着娃出山,Discreet 3ds Max 5、Discreet 3ds Max6、Discreet 3ds Max 7,每次都有新变化,小孩子长得实在是太快了。那时候市面只有两本讲解3D动画的书。 


直到2005年,Max的抚养权才又正儿八经地还给了“欧记”。两年以后,Max的姓什么的问题终于终于终于确定了,“Autodesk 3ds Max+年份”,哪年发布的,名字那里就自动+1,这个名字一直陪伴我们走到现在。



说Maya之前,还是先得来讲故事。

 

1983故事的头号人物出现在加拿大,就是工业造型领域公司Alias Research,这男1号几年之后有了自己超级吊炸天的娃PowerAnimatior,能力超群,虽然只能在SGI工作站上奔跑,但还是火遍游戏电影广告制作等领域,比如《深渊》《终结者2》《侏罗纪公园》《独立日》等名气超大的电影都是这娃整出来的CG特效,单凭这点就能看出男1号自身的基因该有多强大。



1984年故事的2号人物出现在美国,就是数字图形图像公司Wavefront(这词是波浪的意思,据说创始人爱冲浪)。



时间过了得有个小10年吧。1995年比尔盖茨霸霸眼瞅着3D图形领域商业潜力这块大蛋糕好好吃啊,也想整两块尝尝鲜,于是收购了故事的3号人物:3D软件开发商的Softimage,他在这个故事中就是打酱油的角色,咱们不用过多了解。

 

盖茨霸霸切蛋糕的这个动作一下子就刺激到了他的劲敌美国硅图公司(SGI),早就看好CG行业潜力的SGI心想,男1号家的小孩在我工作站上从小跑到大,鸭子都揣兜了还能让他飞了?干脆就把1号人物和2号人物给收了!

 

终于在1998年,吸收了1号和2号精华的混血毛孩子Maya1.0版正式出现在邻居们的视线中,凭借着强大的动画特效制作功能,特别是比有血缘关系的PowerAnimatior更为出色的角色动画被行业邻居们逐渐接受,工业光魔更是在这年用Maya完成了《星战前传》和《木乃伊》等影片。



多说两句吧,Maya在电影行业的广泛使用是在2000年迪士尼电影《恐龙》。之后2001年Weta用Maya完成第一部《指环王》电影。凭借Maya参与制作了电影《指环王:双塔奇兵》《蜘蛛侠》《冰河世纪》《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老父亲Alias|Wavefront还获得了奥斯卡科学技术贡献奖的殊荣。


没错,这老父亲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师Alias,这故事总算是圆上了。直到有一天,老父亲自身难以为继,出于对Maya这孩子一生的考虑,决定把他送到“欧记”。于是经过一系列复杂但并不乱七八糟的程序,“欧记”在2006年以现金1.82亿的身价收下了Maya,给孩子更名为“欧记·Maya”,诶不对,是Autodesk Maya,这一年Maya刚8岁(Maya8.0)。


后来,Autodesk Maya相继出了很多版本,一直到最近的2019.1版本。


提起Maya,估计戳中很多人那些年、那些回忆。当年的Maya在国内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应用热潮。各种Maya+AE后期特效的书籍,各种动画短片也是层出不穷。我最记忆尤新的是2003年,武汉人马动画三维动画短片《X-Plan》。这部约10分钟的动画,迅速在业内引起轰动,人们发现,“中国也能做出好莱坞级别的动画片”。


《X-Plan》这部9分钟的动画,曾拿下2003年Intel数字创意大赛、2003年上海全国CG大赛等多个赛事奖项。


还有后来2006年,环球数码制作的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成功上映。而这一切都是Maya成就的。当然,不能完全说是Maya,但它的动画制作能力确实一直是行业的顶梁柱。



最后咱还得说说“欧记”的亲大儿子AutoCAD,在设计和绘图领域立下汗马功劳,用“奠基石”“开创者”这些词来形容他应该是不为过。AutoCAD也是80后,比Max虚长几岁,出生于1982年,不过20年前曾出现过一个与他同名不同姓的孩子,是前世今生还是偶然巧合,或许本就是同一个人,咱就不细追究这些了。

 

时间嗖嗖嗖再回到1961年,著名计算机科学家Patrick J. Hanratty加入通用汽车公司研究所,创建了计算机自动化设计系统,一拍脑袋取名为DAC(Design Automated by Computer),旁边的“计算机科学之父”道格拉斯·T·罗斯就不乐意了,说你这个名字不好听啊,字数太长,用户记不住,很难成为爆款,10万+从哪来呢?我赐你个新名字就叫CAD(Computer-Aided Design)吧。Patrick J. Hanratty欣然接受,于是他也有了自己的新title“CAD爸爸”。


紧跟着1981年IBM PC电脑的出现,1982年由约翰·沃克执掌的欧特克(Autodesk,也就是咱们文章中一直提到的“欧记”)家族横空出世,很快“欧记”的大儿子AutoCAD诞生了,永永远远地改写了设计和绘图方式。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这孩子在3D建模方面的能力与日俱增,在这个行业中作为能力者,不断改变游戏规则,树立属于自己的强大风格。



大儿子AutoCAD也十分听话懂事,深受大家的喜爱,终成爆款,不只是10万+,到2007年就发售了近800万。2010年他们推出了Web移动版本,随时随地不遗余力地陪伴设计师工作。之后“欧记”又把Recap能力附带给了Auto CAD2014。再后来的事情,大家比我都还了解吧。 


说了这么多欧特克为了各种娃也真是操碎了心,也正是这样才奠定了每个娃在行业、在老邻居心里不可撼动的位置,以及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Max、Maya、CAD之外,现如今又Autodesk家族出现了很多其他服务于数字内容创作的新鲜力量。


比如快速且节省内存的光线跟踪渲染器Arnold。



专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构建的Revit。



创意项目管理软件Shotgun。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CG世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