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CG世界」
凡是和刘慈欣《三体》相关的话题,从来都不缺热度和关注度。这部神坛巨作受到世人敬仰之余,其影像化进程背后也有一群行业人辛勤努力着。
▲《水滴-抵达太阳系》“掌控之下”海报
最近「CG世界」就关注到这样一支改编自《三体》的优秀个人CG短片《水滴-抵达太阳系》,令人惊讶的是,短片作者是一位18岁的高三学生,他的名字叫梁志豪。
短片链接:
https://t.bilibili.com/328224304163741997?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weixin&bbid=XY17F4B1B637801BA773E6D1BAEFC8DB76D1A&ts=1575259341057
小梁同学用1年的时间学习了Blender,又用了8个月的时间来创作这支短片,大部分采用Blender的Eevee实时渲染引擎,个别采用Cycles渲染。短片于2019年11月荣获水滴奖(国内专注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奖项)科幻电影单元鼓励奖,15日在线上平台发布以来,收获了13万+的观看量。「CG世界」专门联系到了小梁同学,并进行了独家专访,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CG世界:你好,请介绍下自己吧。
梁:大家好,我叫梁志豪,来自海南,现在就读于海南省国兴中学,是一名高三学生。
CG世界:你现在18岁么?真的太难以置信了,这么年轻有为。从什么时候开始入行的?能聊聊入行的契机和这些年的学习经历么?
梁:18岁是真的,但我认为年龄不是学习的门槛,只是有早晚的区别吧。不过说真的,学三维软件比起学校的文化课我反而觉得容易多了。
说到入行,我还不算入行吧,完成了一部短片就当入行了难免也太儿戏了,只能说接触吧,真正接触CG是在高一的时候,但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CG已经很久了,初中上学那会就会经常看电影的CG视效解析,总之觉得了解CG幕后是件很酷的事。
在小学时我就喜欢摄影(用30万像素手机),到了初中开始主动帮学校拍摄各种短片,学校还专门给我腾出了一间办公室作为剪辑间。不久后还在学校附近的影视公司认识了他们的老板,所以就会经常去串门,接触到了很多设备,也参与到他们的拍摄中。
因为我压根就没有钱买相机,所以当时学校和影视公司给了我实操摄影设备的机会,我一有空就练习电影的镜头语言,日积月累直到毕业,高中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就没有那么多机会了。
我很喜欢科幻,这是儿时的情怀。小时候我家出租给学生住,于是我就经常被一群哥哥拉去开电视(因为规定只能由我们家人开),开电视他们也只看电影,港片和科幻片是他们的首选,我从小对港片不感冒,但就是特别钟情于科幻片天马行空的想象,我想小孩都是这样吧,对现实世界的人性探讨毫不关心,反而对科幻创造的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情有独钟。
上了高中以后就想拍一部科幻片,但是考虑到拍真人一没资源,二没能力,拍出来准是尬片,我可不愿干这种事,所以我选择了利用CG动画呈现,而且在不久之前刚把大刘的《三体》看完,当看到末日战役的景象时,我不由自主的开始头脑风暴,直到我决定将其影像化。这部短片就从高一下学期决定进行制作,接下来我就在网上寻找制作软件,最终选择了Blender,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学习与制作过程。
CG世界:短片是完全按照刘慈欣的小说来制作的么?还是对其中有一些自己想表达的思想?请跟我们谈谈您创作这个短片的初衷和想法。
梁:基本按照大刘的书面描写,但不可能完全按照,因为我觉得如果完全照搬就失去了作为一名艺术人的意义了,我感觉只有机器人才会这样做,看似是对作者的尊重,其实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在自然选择号的圆盘主舰体上我加入了很多城市的高楼景观,这个灵感是来自电影《第三类接触》,只为了突出飞船的大,因为在宇宙中基本是没有参照物的,而大刘根本没这么写,但必须有几个前提是圆形舰体与圆柱形引擎大致符合了原著,在大前提下小改动还是可行的。
大部分原著内容仅仅只是轻描淡写,整体景观还是要靠自己拓展,我认为这就是小说影视化的最大乐趣。
至于我想表达的东西很纯粹,就是让没有看过原著或者已经看过的观众去身临其境的感受大刘创造的世界,无论是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与水滴飞跃太阳系时看到的的壮丽奇观,还是深邃、神秘、令人遐想联翩又时而宁静时而沉重并伴随着星辰的背景音乐,都在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我希望观众走在下班夜路上时也会不由自主的抬起头仰望浩瀚星空。
至于思想,我主观上是没有刻意的去传达,但我这部作品却被观众进行了二次创作,这是我热爱艺术创作的原因之一。我一开始认为这部片是部烂片,以至于没有脸发布到网络平台上。
直到有一天我参加了水滴奖,本以获奖无望,没曾想竟获得了一位评委的认可,他在与其它意见相斥评委的以理据争下为我专门设立了一个鼓励奖,这位评委是天工异彩的创始人常洪松老师,他对我的短片很是欣赏,还邀请我去天工异彩总部做客,并对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他就像我的人生导师。自此我才有信心把这部短片发布到网上,没想到突然火了,观众对我的短片开始了自己的解读,解读出了许多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东西,我想这也是做电影的一番乐趣吧。
CG世界:短片一共制作了8个月,请谈谈这8个月的创作过程吧。在流程的各个环节上都用了多久?比如模型,动画,特效等等。哪部分用时最长,遇到什么挑战?
梁:因为是独立制作,所以各种环节安排会随机应变,没有统一时间,而且我平时要上学,也是住校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同时每周还是单休(宝宝心里苦),这个时间肯定是散乱的。业余时间是能做多少做多少灵活安排,比如一个下午,我会拿来建模,却不会用来渲染。
耗时最多还是在建模上,因为我是新手,说是学了一年,但我要上学啊,除了寒暑假以外真正学习软件的时间还是很少的,而且除了一些场景能用资产搭建以外很多还是要自己建模的,特别是在一些比较难的硬表面上还是要花很多时间,包括很多设计都可能推翻重做,在一些需要抓特写的模型上需要建的较细致,不然就真的MC画风了。
学习的过程也是很辛苦,因为Blender当时在国内并没有引起重视,教程少之又少,有那么几位良心的频道主会出教程,但是又经常闹人口失踪,加上搬运的机翻教程实在看不下去,所以相较于学习国内常用的C4D、Maya、3Dmax等教程满天飞的软件来说实在吃力。
电脑配置不高也是限制创作的很大因素,短片开头的小行星就是因为面数太多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卡爆电脑了,还有战舰整齐排列的那一段,为了展现气势我只好牺牲了画面质量,以至于出现锯齿感。
说到动画,可以看到明显不复杂,摄影机运动、模型运动都是打几个关键帧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在此没花很多时间。剪辑配乐这些因为我操作比较娴熟了,所以花的时间是最少的。
CG世界:整部短片都是在Blender里完成的么?请谈谈使用Blender的感受。
梁:不完全是,但是大部分流程都是用Blender,虽然Blender可以剪辑,但是因为我当时不太熟悉,所以用了PR,不过我后来的另一部短片《曲速航行》是全流程用Blender制作的。
当时我选择它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渲染引擎,其中的EEVEE引擎是支持实时渲染的,而且对GPU渲染很友好,能节省我很多渲染时间。在实时渲染下,我可以在已经打好光的场景内进行建模,真的就像在玩积木游戏一样,或者说就像在玩“我的世界”,而不是死盯着面前毫无生机的白模带来的视觉疲劳。当然,实时渲染的好处不止这些,我就不细说了,可以自己下来体验。
其次是Blender完全开源,完全免费,虽然我不会编程,但我可以享受Blender社区里他人编程所带来的福利插件。Blender的插件网络很庞大,有些插件可以说是傻瓜操作1秒钟超你建模半小时,简直是独立创作者的福音,所以我选择Blender没有错。
CG世界:短片中那些星系的特效,以及太阳中木星环等的特效都很棒,能否详细的介绍下这部分制作?比如如何参考,纹理,如何模拟等等。
梁:说到这个就好玩了,星系的特效和各种星球特效其实都是来自一款名为《太空引擎(SpaceEngine)》的太空模拟游戏,它利用程序生成的方法来模拟整个宇宙。在steam只需要168元就可以购买,这款游戏能高精度模拟星球、自己生成山脉地表,不仅如此还能导出HDIR图和星球的材质贴图,所以从这款游戏中导出的资产配合Blender对我创作帮助很大。
▲《水滴-抵达太阳系》“叛逃”海报
游戏内的摄影机支持最高4K分辨率录像(前提是你的显示屏分辨率能达到那么高),也支持VR录制。可以自己制作轨迹,也就是运动关键帧,包括HDR、A档、M档、镜头焦距、曝光、镜头光晕、视星等等专业相机操作都可以模拟,基本可以满足电影级别的创作要求(如果你想用来进行商业创作要和游戏公司联系)
▲《水滴-抵达太阳系》“人类崩溃”海报
CG世界:目前正在从事什么工作?下一步有制作其他短片作品的打算么?
梁:我现在还是学生,正在准备艺考。至于下一部,我想拍长片,在明年暑假,剧本已经构思好了,本土化的科幻剧本,是关切老师、家长、学生、社会的科幻现实主义题材。
CG世界:未来自己最大的理想是什么?
梁:最大啊,那我就不能谦虚了,要狂妄一点了:做一名世界级的中国科幻导演,为中国,为全人类拍出属于新时代的科幻电影。
CG世界:感谢小梁同学可以接受我们的采访,也希望你未来能创作出更优秀的科幻作品,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加油~
*文章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CG世界」